七月沂蒙,青山叠翠,生机盎然。7月26日至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岐实践团赴临沂市沂水县开展“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龙家圈街道中山村,中山村党支部书记安玉军、中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优秀校友徐海龙,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倩、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甄红菊共同为“岐黄驿站”“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博硕实践团流动站”揭牌。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实施情况,讲解了中山村的历史由来、红色资源以及发展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规划。

“红色课堂”思政教育“映”照初心
“青春的你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力者。此刻,我带领同学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使命担当的重要论述。”甄红菊教授将思政课堂搬到“抗战堡垒村”西墙峪的斑驳石墙前,讲在搬迁村庄47个、迁移人口5.4万建成的跋山水库边、移民史展览馆内,一处处革命遗迹仿佛仍回荡着当年军民并肩作战的呐喊,粼粼波光见证了沂蒙人民听从党召唤、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

在中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堂带着泥土芬芳的生动思政课开讲了。安玉军用乡音传递初心,用故事点亮信仰,一心为民,践行“要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的理念。从一个点头到十年奋斗,从自掏腰包装路灯到建设村晚文艺队、儿童成长助力站,从脱贫攻坚的成果到乡村振兴的新篇,让思政课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实景。

实践团师生还走进老党员家中,面对面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两位老党员已90多岁高龄,仍清楚记得自己的党龄,还坚持参加每周的党员议事活动。泛黄的照片和磨旧的党徽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也如烙印般深深镌刻在实践团师生心间。

“岐黄”文化传播“润”在基层
“中山助力,助力中山”——这句铿锵的口号,承载着对教育沉甸甸的承诺,映照着中山村金灿灿的未来。在中山村儿童成长助力站里,嘹亮的口哨声中,八段锦教学、红医故事会、课业辅导轮番登场,孩子们跟着“小老师”齐练“双手托天理三焦”的八段锦动作,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刘惠民正是沂水人,实践团成员用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刘惠民先生为毛主席治疗感冒以及治愈乙脑小女孩的经典案例和感人事迹。他们还带领小朋友情景模拟了大青龙汤的熬制,讲解了其中7味中药的药效,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宣讲结束后,一个小女孩将亲手绘制的中药香囊塞到志愿者手中:“姐姐,长大了我也要当中医!”


“白大褂”志愿服务“声”入人心
实践团随队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讲解脑卒中、冠心病等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大家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同时,针对儿童群体高发的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等问题,结合生活实例、食疗妙招等,提出科学的日常护理建议,将健康关怀送到村民身边。村民们在耳穴压豆、推拿、血压测量等“摊位”前排起长龙,一问一答间,汗水与笑语交织,小小的房间秒变“健康驿站”。


访企问需拓“蓝图”“链”动就业
实践团师生走进临沂华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沂水美年大健康体检管理有限公司、沂水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团队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专业特色与毕业生生源信息,围绕基层用人需求、学校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方面交流座谈,搭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毕业生挖掘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此次实践活动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是构建思政育人和校地合作“山中医”特色模式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搭好实践桥梁,引导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坚定理想、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助力青年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让中医药文化、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百千万”“三下乡”的故事常讲常新、越写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