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乡”约盛夏丨“探鲁中山脉,筑岐黄之魂”——“探梦行舟,熨心筑梦”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来源:青春山中医公众号 | 发布日期:2025-08-25 】

“乡”遇盛夏,青春“乡”约岐黄!7月25日至8月2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探梦行舟,熨心筑梦”志愿服务队赴鲁中地区(济南市、临沂市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调研“鲁十味”等道地药材的产业现状、科技与文化赋能情况,响应学校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红岐育人”工程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夜市融科普,中医焕新颜

7月25日,志愿服务队联合莱芜区益寿堂药业,在钢城区金鼎花园北区开展社区义诊暨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用专业服务惠及居民,以创新形式传承国粹。

义诊现场,团队成员为居民提供血压测量、体质辨识、推拿、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服务。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的关节疼痛、失眠等问题,队员们运用艾灸驱寒、推拿通络、耳穴安神等疗法精准施治,益寿堂同步提供药膳茶饮及艾草精油辅助治疗,获得了居民们一致好评。

7月26日至27日,同期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创新采用“市集+体验+科普”的模式,设立五大主题区。义诊区由院校专家带队开展针灸、拔罐演示;养生区师生教学八段锦,传播“治未病”理念;文化展示区由志愿服务队负责,团队成员带来中药手串、古法紫草膏等文创产品,益寿堂推出的药膳汤饮彰显“药食同源”智慧。企业负责人表示,校企合作既助力学生实践,也为传统中医药注入年轻化创意。

此次活动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实现了中医药服务“零距离”、文化传承“活态化”,展现了山中医青年扎根基层、仁术济世的担当。

探中药产业,助乡村振兴

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7月28日至8月20日,服务队深入莱芜区苗山镇、雪野街道,临沂市费县等地,走访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及文旅融合示范点,探索科技赋能下中医药产业的创新路径。

在苗山镇紫光生态园,团队调研了莱芜特色药材白花丹参的种植与深加工情况。园区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推进丹参茶、饮片及中成药提取物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融入莱芜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布局。在小漫子村生姜基地,种植大户尚现忠向服务队介绍了莱芜小黄姜的药用价值及产业化发展。作为“中国生姜之乡”,莱芜推动生姜产业从传统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开发姜粉、姜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在沂蒙山区,团队前往山楂红联合社调研“沂蒙山楂”品牌建设,当地通过“合作社联合+深加工延伸+文旅融合”的模式实现乡村振兴,精加工产品如山楂条等占据当地主要市场份额,助力沂蒙山区脱贫致富。

在雪野街道王老村,志愿服务队调研了“中药+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山泉王老、洞藏姜山”为定位,结合药园观光、养生药膳、非遗姜熨技术等特色项目,构建“农旅+康旅+学旅”多元业态。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2024年便于当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联合山东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中医药乡村百千万行动岐黄驿站”,累计接待数百名高校与社会志愿者,开展义诊20余次,共同研发助农产品如姜茶,药酒等10余款,助力当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与中医药文旅体系建设。

中医药的源头活水在乡土,产业振兴的密码在科技,而连接两者的桥梁,正是这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力量。山东中医药大学“探梦行舟,熨心筑梦”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探索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