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岐黄行,青春践初心。2025年8月8日至8月1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推乡采”实践调研团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二厂,实地探寻艾草产业发展脉络;走进宛城区溧河街道,开展齐鲁特色义诊活动。团队以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民生,以实地调研助力校地企三方合作发展。
校企话共赢,揭牌启新程
8月8日,座谈会在南阳市南召县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二厂召开,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辅导员袁月松、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二厂厂长杨旭、南召县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庆燕以及南召团县委副书记李春颖参加本次座谈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辅导员袁月松首先代表学校介绍情况。他指出,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艾灸疗法传承创新、针灸机理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近年来与全国多家中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培养了大批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二厂厂长杨旭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他谈到了华康艾制品厂如今已经发展为年产值超8000万元、拥有5大生产车间、产品涵盖艾条、艾柱、暖贴、香灸、洗护用品等20多个品类的现代化中医药企业,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

南召县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庆燕介绍了南召县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情况,南召县地处伏牛山腹地,是“中国辛夷之乡”,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南召县坚持“四大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文旅康养”、大力发展“中医药+生态绿化”、大力发展“中医药+功能产品”。

南召团县委副书记李春颖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谈到,共青团始终关注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的成长,希望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搭建更多校地合作平台,为县域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座谈会结束后,袁月松与杨旭、李春颖、张庆燕共同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实践基地”揭牌。这一实践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校地企三方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桥梁。
会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工厂的五大生产车间和艾草文化馆。实践团成员驻足观察、记录询问,对现代化生产技术在艾草产业中的应用有了直观认识。




爱心义诊行,医术惠民生
8月9日,团队走进宛城区溧河街道,在共青团宛城区委书记、溧河街道办事处主任潘秋君的协调支持下,开展“中医惠民送健康”义诊活动。活动现场,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常见慢性病,为居民提供针灸、推拿、艾灸等特色中医诊疗服务,并耐心解答各类健康咨询。
潘秋君主任全程参与活动组织,与街道工作人员、志愿者团队一道为活动提供暖心服务保障。在她的统筹安排下,活动现场不仅秩序井然、信息登记规范,还特别关注老年群体需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一对一搀扶、送水等贴心服务。结合夏季时令特点,团队在潘主任的建议下开设了“中医养生小课堂”,深入浅出地讲解“冬病夏治”养生理念和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指导居民掌握“未病先防”的健康管理方法。
此次义诊活动持续近8个小时,累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400余份。专业细致的诊疗服务和贴心周到的后勤保障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潘秋君主任表示:“这样的活动真正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汇青春之火,扬传承之光
此次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乡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充分展现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通过校地企三方座谈交流和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更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共青团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与南阳地区的校地合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