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敏静,女,布依族,共青团员,贵州织金人。2023年6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2023年8月成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双山镇人民政府,荣获“2023-2024年度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基层项目优秀志愿者”。
“用两年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值!”这是贵州籍西部计划志愿者韦敏静对两年基层服务的总结。2023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贵州,成为乡镇基层的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服务践行初心。

偶然:回到家乡做“追光者”
谈及选择参与西部计划的初衷,韦敏静坦言是一场“偶然”。毕业前夕,她通过校团委的宣传了解到西部计划项目,想到参与西部计划既能服务家乡,又能实现职业规划,便果断报名。“父母非常支持,他们说:‘在外学成本领后,要记得带着新知识回来建设家乡。能回来为家乡做事,是好事’。”通过激烈竞争后,她如愿成为贵州地方项目志愿者。
坚定:琐碎中见真情
初到乡镇时,艰苦的环境曾让她萌生退意,秉承着“但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的信念,以及在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下,她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专心投入工作。在乡镇党镇办的第一年,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收发文件、接待群众、撰写材料。第二年,她转入未成年人保护岗位,把工作目光重点聚焦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心理异常青少年群体,负责全镇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摸排与帮扶。一次走访中,她发现一名智力障碍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甚至也出现被欺负的情况。韦敏静及时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通过与民政、社区联动,大大改善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的走访与观察,令她深受感触:“这些孩子太需要我们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了。”于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她与同事继续定期走访,对接学校、社区,推动保护政策落实,用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保护伞。
成长:在“碰撞”中学会平衡
基层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初入基层,她因“24小时待命”陷入焦虑,甚至“差点抑郁”。后来,她学会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重要的事必须当天完成,不急的事留到工作之外的时间”。工作之余,她坚持看书学习,备考公务员,逐渐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理想信念,缺一不可。”她感慨道,基层服务教会她“再平凡的工作,亦有其价值”。
寄语青年:明确志向,吃苦耐劳
如今,步履不停两年的服务即将期满,韦敏静的目标愈发清晰:通过省考成为一名基层干部。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用沟通破解难题,用韧性应对困境,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对于即将奔赴西部的师弟师妹们,韦敏静寄语:“避免盲目跟风,明确志向,做好吃苦的准备。”韦敏静的蜕变印证了西部计划的核心价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年既能浇灌乡村振兴的土壤,亦能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