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西部计划 > 正文

走,一起去西部!丨龚玲:高原坚守 温情脉脉

【来源:青春山中医公众号 | 发布日期:2025-04-13 】

龚玲,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17级学生,2022年参加“西部计划”,服务于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

选择西部:从“中医梦”到高原药房

在大学生活中,龚玲一直怀揣着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念头。毕业时,她被导员转发到班级群的“西部计划”招募推文深深吸引,了解到这个项目是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志愿服务平台的,便毫不犹豫报了名,“能学以致用,还能帮到偏远地区的人,多好!”

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初到壤塘县,龚玲被分配到药房工作。这里既是中医、藏医与西药的“交汇点”,也是基层医疗的缩影。在药房工作中,龚玲主要负责检药、收款;同时,她还要参与疫情防控中的核酸采样。藏区药房的三分药柜—中药、西药、藏药并立,这让她对民族医学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藏医和中医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药材叫法不同。”

挑战:翻越生理与心理的“高海拔”

初到阿坝,考验龚玲的是高原环境。疫情期间,有次她被派往偏远村庄进行核酸采样。凌晨6点出发,途中经过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四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晕车与高原反应让她几乎虚脱。10点多钟抵达村庄后,她发现村民们早已排好队站在路旁等待,淳朴的笑容感动了她。在那一刻,她觉得再难也值了。

更大的困难是语言沟通障碍。复杂的藏语方言体系如同无形的大山,连当地藏族志愿者也常因地域差异改用普通话交流。当地许多藏民不会说汉语,沟通时需村干部翻译。但她很快在集体生活的温暖中找到了突破口:每晚与藏族队友在宿舍走廊进行工作交流与生活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她渐渐学会了一些地道的藏语表达。“我学会的第一句藏语就是—‘晚安’。”龚玲骄傲地说。面对困难,龚玲曾有过怀疑和动摇,“但转念一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坚持下去。”她坚定地说道。

温情:化解核酸检测的“心距离”

在参与藏区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的日子里,龚玲真切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温度与深情。每次抵达村落,村民们总是热情地递上自家种的土豆,端来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捧出精心制作的糌粑。尽管龚玲和其他志愿者一再推辞,但他们仍就旧坚持,眼神中满是质朴与热忱。

乡亲们的善意温暖了龚玲,除此之外,令龚玲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藏区“百善孝为先”的淳朴民风文化。一次核酸检测要求全员参与,一位八九十岁、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被年轻一辈背到检测点。做完核酸后,他们又小心翼翼地将老人背回家。这一幕,生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让龚玲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在这片高原上的传承与延续。

归来:短志愿与长坚守

结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工作后,龚玲选择考研深造。目前,她在我校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读研究生。学习之余,龚玲还积极参加我校的志愿活动,“硕博实践团走基层”、义诊把脉等活动都出现了她的身影。当被问到为什么还在继续志愿活动,龚玲笑着回答:“这些短时的志愿活动虽没有‘西部计划’比较长的工作时间,但是它们同样具有帮助他人的意义,我会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一直坚守。”

寄语青年:慎重选择,坚持到底

对于想加入“西部计划”的师弟师妹们,龚玲寄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考虑。不能一时兴起,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只有真正经历了,才会知道其中的意义。别让热血冲昏头脑,但也别因畏惧错过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