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根增,男,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0级学生,2024年参加“西部计划”,服务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仲裁委员会。
毕业季求职屡屡失败,让叶根增本就迷茫的心更加无处安放。那些无措的日子并没有将他摧毁,在彻夜的思考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西部计划”的出现像一把“穿云箭”,那些志愿者扎根西部的故事,如胡杨种子般落在他的心田,最终成为了推开西部的窗扉的勇气。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坐标系里,他手中的代码变成了为民服务的一本本卷宗。他用脚步丈量着一望无际的沙漠,用钢笔勾勒祖国西部的拓扑图,在无数个代码构成的“智慧仲裁”成功运用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一盏亮到凌晨三点的灯
在乌鲁木齐仲裁委员会任职期间,叶根增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门档案室内,历年积累的案卷材料无序堆放,部分卷宗甚至出现归档错误、标签缺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档案管理,叶根增带领同事成立了专项整理小组,对积压案卷进行全面梳理。
在档案室里,他和团队成员严格按照“一案一档”标准,对数千份仲裁案卷逐一核查、分类编号、电子录入,并建立规范的归档体系。为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他房间的灯常常亮至凌晨三点,反复核对系统信息与实体档案。在连续奋战数十天后,团队最终完成了全部卷宗的规范化整理,并建立起高效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极大提升了部门的服务效能。
通过这次基层实践,叶根增不仅锤炼了业务能力,更深刻体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担当。他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每一份档案都关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的认真就是对公平正义最好的守护。”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从幕后保障到智慧仲裁
2024年12月4日清晨,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叶根增与团队提前抵达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为乌鲁木齐国际仲裁院揭牌仪式提供技术保障。这是他志愿服务经历中首次参与国际性法律机构筹建工作,亲历了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节点。
在零下十余度的寒风中,叶根增反复调试现场音响线路,校准LED大屏的视觉呈现。尽管已参与过三次全流程彩排,真正操作设备时他仍全神贯注—既要确保中英双语播报无缝切换,又需兼顾各环节背景音乐的精确切入。当方强秘书长在致辞中阐释“智慧仲裁”规划时,这位参与过电子卷宗归档、多语言术语库建设的志愿者,对信息化与法治融合有了更切实的认知。这场国际司法交流的顺利开展,让叶根增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于用专业所长为时代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寄语青年:心向山海,行践初心
山脚下的岁月让叶根增领悟了水的哲学,他想借此对师弟师妹们说:“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新的发展计划,从点滴小事做起。就像我当年从整理档案开始,逐步参与政策宣传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更多青年走进西部广袤天地,在祖国壮美山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不必追求江河入海的波澜壮阔,只要像晨露浸润戈壁般持之以恒,终能见证荒漠绽放的生态奇迹。帕米尔高原的融雪在千年坎儿井中诉说着智慧的真谛:真正的成长,是甘做暗渠中静默奔涌的水流,在无人注目处默默滋养出一片绿洲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