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英吉沙,那份难以言喻的激动至今仍在胸中激荡——崭新的使命、未知的挑战与对这片热土最纯粹的向往交织翻涌。转眼间,十四天的支教行程已悄然过半。立于英吉沙县第一中学的窗前,目光掠过窗外挺拔的白杨与远处昆仑山沉稳的轮廓,胸膛里那份初来时的忐忑与憧憬,如今已然沉淀为一种厚重的的踏实感——这七日,不仅是在“教”,更是在与这片土地彼此印证、相互照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鲁喀专项支教团合影
十四日不过须臾,但足以让心扎根
01
伏月昼长,帕米尔高原的风裹挟着干燥的暑气,却吹不散教室里那份专注的静谧。当目光掠过一张张被阳光照耀的脸庞,定格在无数微微前倾的身影上——这些孩子,正悄然勾勒着喀什这片热土未来的轮廓。
然而,勾勒未来的笔触,常常落笔于现实的沟壑之上。在这片广袤而壮丽的土地上,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如同绿洲般珍贵而分散。许多孩子,即便坐在这里,他们面对的挑战依然重重: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奋力追赶,英语教学资源的匮乏,家庭所能提供的学业支持往往有限。更现实的是,通往高等学府的路,对许多喀什少年而言,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勤奋,更需要克服地理的阻隔、信息的壁垒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升学率,像一座沉默的山,横亘在他们闪亮的梦想与广阔天地之间。
而所有沉默的山,都在那些凝望黑板的瞳孔里缩小。






02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上,总有些眼睛亮得出奇。讲到“细胞呼吸的能量转化”时,紧锁的眉头下是全神贯注的思索;那份对知识近乎虔诚的渴求,穿透了语言的隔阂,清晰地传递过来。在知识的瀚海里,他们领悟知识的速度或许并非最快,但那份沉甸甸的认真,像戈壁滩上倔强生长的骆驼刺,深深扎根在我心里——这份执着,亦是无数喀什学子的无声宣言。
下课铃声响起,总有几个身影逆着人流,捧着课本,问题带着课后反复咀嚼的痕迹:“老师,您说DNA像螺旋的梯子,那它怎么‘记住’那么多信息,还能准确复制呢?”或是“新疆的葡萄那么甜,是不是和这里的气候有关系?”问题或许稚嫩,却闪烁着强烈的求知欲。一次答疑后,夕阳的金辉透过窗棂洒在一个男生脸上,他低声道:“老师,我也想考出去,去看看老师们说的齐鲁大地,去尝尝济南泉水是不是那么甘甜。”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沉静的坚定,投向更辽阔的天地。——这低语,何尝不是回荡在无数喀什少年心底的共鸣?
03

英语课堂的每一刻,都闪耀着生命纯粹的光芒,涌动着直抵人心的感动。面对孩子们尚显薄弱的基础,课堂始终以夯实根基为要,在字母拼读和模板引导中反复锤炼。那一双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闪烁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当整齐划一的朗读声在教室回响,仿佛能穿透云霄——孩子们深知,每一个被牢牢掌握的单词,都不仅仅是一个音节,更是锻造未来、开启无限可能的金钥匙。方寸课堂间,书写的不仅是扎扎实实的进步,更是用语言叩响世界大门的希望乐章。
04

两周的时光流转,这点滴的进步,如天山融雪汇成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却带着清冽的执着,同学们不仅上课聚精会神的听讲,课间也会来向我询问没听懂的知识,还有同学指着课本问我,“老师,你们那里有很多机器人吗?”从他们的眼里,我能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两周很短,能传授的物理知识终究有限。然而,能引导他们推开理解之门,不再畏惧公式;能向他们描绘书本之外、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在追逐梦想的长路上,为他们的行囊添上一份小小的勇气与方向——这,便是时间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意义。
05

清晨的校园,我们一起在教学楼前练习太极拳。少年们起初动作生涩,一招一式都显得有些笨拙,但他们学得极其认真。他们凝神静气,努力模仿着云手的圆融、野马分鬃的开阔,宽大的校服袖子在晨风中轻轻摆动,那份专注与课堂上如出一辙。在每一次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的体悟中,在看似缓慢却连绵不绝的劲力流转间,中华文化中追求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的智慧,以及中医药养生贵在“治未病”、调和气血的理念,便如这清晨的甘露,无声地浸润着他们的心田。那一刻,少年们蓬勃的求知欲与千年文明的深邃回响,在晨曦薄雾中,和谐地交融、生长。
这些在生物课堂上眼睛发亮、课后执着追问的少年,在太极的舒缓中寻找宁静,在急救的严谨里学习担当,在英语课堂上的扎实刻苦,在物理课堂上孜孜以求。他们,这无数个喀什的孩子,心中那颗名为“大学”和“远方”的种子,正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喀什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悄然积蓄着破土的力量。他们让我深深相信,教育的意义,或许就是点燃这一盏盏心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那些渴望的眼神,那些笨拙却认真的动作,那关于未来的低语,都成了我们援疆岁月里,最温暖、最珍贵的微光——这微光,来自无数个怀揣梦想、正在这片高原上奋力生长的喀什孩子。他们眼中的光,汇聚成星河,正照亮着这片古老土地通向未来的征途。






所谓支教,并非单向的给予,而是在心与心的靠近中,共同完成一次生命的彼此灌溉。在英吉沙,我们见证了知识如何跨越课本的藩篱,在馕坑的烟火与葡萄架的绿荫下焕发新生;我们真切感知到义诊时人们传递的信任与期盼,将中医药的种子播撒在民族同胞的心田;我们更在孩子们澄澈的眼眸和乡亲们温暖的笑容里,读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党中央的号召是灯塔,而真正照亮前路的,是每一个俯身贴近大地的实践,是每一次心与心真诚的共振。这片热土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带来的更为丰盈——那是一份沉甸甸的、名为“使命”与“热爱”的馈赠。愿我们种下的知识与希望的微光,能如大漠胡杨,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岁岁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