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崛起使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
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形态”初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这一生产要素。
90年代,对“知识经济”的讨论已在新兴行业颇为热烈,“人才”作为新式社会资源,其内含的蓬勃发展力更是不容忽视。
在此背景下,教育研发成为极富挖掘潜力的领域,各国纷纷加大投入以刺激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出现与成长。青少年群体作为社会的未来,也被寄予了开发及应用知识的无限期待。
从无到有,我国高校在行动
在20世纪的办赛育人的潮流中,通过教育改革,我国一方面逐步设立了自己的学生赛事,不断投入促使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从国情出发,着力解决创新人才培育中需要回应的现实问题。
21世纪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社会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社会力量如企业的参与感逐渐增强。高校作为培育学生的关键平台也更加强调自主性,面向社会办学。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环境下,最重要的便是要面向市场化,培育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在新时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已经过时,较之于工业时期强调技术专才,培养“完人”目标的提出更富有现代意义。现在的大学生应当同时具备学术创新与创业的意识,既具有科研能力又不乏社会实践能力。理工科学生要会洞察市场的真正需求。文科学生则要贴近实际生活,以小见大,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研究乃至参与社会的具体建设与变革活动,培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挑战杯”的前世今生
“挑战杯”起源于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览暨技术交流会。当时的活动展示了近一年来校内学生的课外科技成果,评选出了优秀作品,并邀请会各界人士参与交流。
几十年后的今天,“挑战杯”赛事的发展已经更趋成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两项竞赛在全国范围内交叉轮流开展,每两年举办一届。
比赛的主办单位也由单一高校变成了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高校、新闻媒体联合发起。“挑战杯”成了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嘉年华。
开放和包容助力“挑战杯”不断向前
我国现有的多数大型大学生竞赛,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分类;“挑战杯”则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个更具综合性、包容性的舞台。它打破了参赛内容的单一类别,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在这一赛事中得以展现自我水平并得到专家的评价。
围绕“大学生成长”的主题,“挑战杯”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透过对“挑战杯”发展变化及各高校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挑战杯”参与者现状的追踪,我们更能从大学生的视角对赛事的育人效果进行反思和探讨。
有着近30年历史的“挑战杯”竞赛,至今已举办了十四届,这些年间,它从个别性的学校活动逐渐发展为一项全国性赛事,呈现出“大众的嘉年华”之态势,使更多大学生依托于自身兴趣,不断努力,在赛事中努力成长。
“挑战杯”也由此被大学生群体称为大学时代不可不参加的“科技奥林匹克”赛事。
愿每一位精心准备的你
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还在犹豫是否参赛的你
听了学联君的介绍
不妨赶快参与其中
享受创新创业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