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调动青年参与绿色科技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青年在绿色科技领域实践探究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推动形成各类绿色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的长效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篇章贡献青春力量,现举办首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
一、活动主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
主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长城绿化促进会
承办单位: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
支持单位: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
三、参赛要求
(一)人员要求
1.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即1988年10月1日以后出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者可选择以个人方式或团队方式报名,以团队方式参赛的须设负责人1名、成员1—7名,以负责人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
3.每个项目须设导师1—2名,每名导师最多指导2个项目,项目导师不可以参赛选手的身份参赛。
(二)项目要求
1.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
3.参赛项目必须为个人或团队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行为,一经发现即刻取消参赛资格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四、赛道设置
设置“给定命题”和“自由选题”两个赛道,参赛者可结合实际,自主选择一个题目完成作品的提交。
(一)“给定命题”赛道:
题目一: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
题目二:创新研究建设“无废空间”模式。
题目三: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题目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题目五:城市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与回收模式。
题目六:绿色出行数字化工具中的碳汇计量与应用研究。
题目七:三北工程实施成效智能化监测评价。
(二)“自由选题”赛道:
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制造、绿色工程、能源治理、乡村建设、食品安全、推广种植、森林康养、大健康、城市交通、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绿色教育、绿色公益、生活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废旧物回收改造等领域提出科技创新的理念或设计相关方案等。
五、参赛作品提交形式
各赛道作品参赛时,按研究类成果作品与应用类成果作品分别提交,具体要求如下。
(一)研究类成果作品
研究类成果倾向于征集和开发新的想法,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扩展和深化,通常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1.研究内容可不包含具体成果,但应注重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作品应附上相关的参考文献、专利等,以供评委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审核。
2.作品应对所涉及的项目背景、研究目的、实验方法、算法模型、关键技术、数据分析、预期成果、可持续发展性等给出详细的描述和论证。
(二)应用类成果作品
应用类成果侧重将研究成果置于实际应用的场景,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实际需求,通常以产品、技术、服务等形式呈现。
1.研究内容应含完整的应用方案,包括实际的应用场景、功能特点、解决的问题等,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
2.作品应详细介绍实现方法,包括所使用的技术、系统架构、软件硬件平台等,以及项目成果,包含效果展示、成本效益、市场推广、可持续发展性等,同时阐明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六、奖项设置
1.绿色科技创新优秀作品奖。按不同赛道设奖、在校学生组及在职青年组分开评奖,各设置金、银、铜奖(具体设置比例依据实际报名数量及作品质量决定),授予荣誉证书并给予奖金支持。若作品质量未达到获奖标准,则奖项空缺。
2.绿色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或集体,具体设置比例依据实际报名数量及作品质量决定,授予荣誉证书。
3.绿色科技创新优秀导师。对指导作品获得金奖或两个银奖的导师,授予荣誉证书。
七、校内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杨倩19511580338
石子洋15153359855
陈镜竹13021352029
魏子豪17662901021
李金泽13070692442
参赛者请加QQ群:

八、注意事项
1.请各参赛团队于12月10日前,将作品申报书(附身份证明材料)、作品展示PPT文件(要求:PPT页面比例4:3,与项目内容相关的正文部分不超过20页,其他附件材料不超过10页)一并提交至sdutcmsu_xueshubu@163.com
2.本赛事不再设置校内赛,获奖将按照《学生手册》予以加分。
3.相关附件:
